梅江区构建共建共享养老新机制,完善养老产业合理布局
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发展医康养经济
近年来,梅江区把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满足广大老年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抓好抓实,通过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产业、探索集中供养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方式、规划发展“医康养板块经济”等举措,不断补足养老事业发展短板,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养老新机制,努力让辖区老年群众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据统计,梅江区现有养老机构16间,养老床位逾2000张,达到每千名老人30.2张床位的标准。其中,公办养老机构有5间(1间福利院、4间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有11间,初步建立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当前有700多名老年群众得到良好照顾。目前,该区正加快推进东山健康小镇首期项目建设,力促东山医院和养老公寓早日建成。
引社会力量办养老事业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位于西郊街道的鸿福老年公寓里,伴随着音乐,护理人员正数着节拍,带着十几位老人做手指操(如图,钟兴明摄)。“我们这里一共有150多张床位,有套房、套间、双人房、三人房等,价钱从1800元至6800元不等,供老人们自由选择。”鸿福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寓提供了贴心的养老服务,目前住有70多位老人。据了解,像鸿福老年公寓这样的社会养老机构,在梅江区还有不少,并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据悉,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独生子女逐步进入“4+2+1”的城市家庭结构,两个独生子女结为夫妻,面临着一家四位老人以上的养老负担。“经济负担是其次,因为我和老公都有工作,假如家里有老人生病,没有时间和人手去照顾才是最大的问题。”今年35岁的孙女士对笔者说。对于大多数不富裕的家庭而言,要赡养两到四位老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式养老让子女面临着不小的思想和经济负担。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梅江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床位补助、运营补贴等形式给予大力支持,逐步提高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有效供给。近年来,该区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按3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资金补贴。2017年,该区鸿福老年公寓、润通养老院便获得一次性建设资金补贴近60万元。在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申报运营补贴方面,2017年下半年,该区有6家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了申报,符合条件的,每张床位给予100元的补贴。得到政策扶持的社会养老机构,也正不断改善提升院内环境,让老年群众住得更加舒心、让家属更加放心。
大力建设养老基础设施
“这里的环境很舒适,工作人员对我也很照顾,让我有家的感觉。”卢伯今年已经95岁,现住在梅州市福利院老年公寓一间面积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里的单人床、衣柜、橱柜等家具都是崭新的,房间明亮干净,一尘不染。据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卢伯的子女都在香港工作生活,曾想把老人接过去养老,没想到老人不愿意去,“他觉得这里干净又舒服,还很清静,住得自在。”
据悉,近年来,梅江区着力加大对公共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托福利院和镇(街)现有基础设施,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采取政府兜底与引导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方式,全力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养老网络。去年,该区依托市福利院载体,统筹400多万元在院内新建区老年公寓,该公寓能容纳近300名老人入住,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的现代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集养老、娱乐、康复、文体等功能于一体,也是该区养老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下一步,该区将对福利院进行整体规划,将其建设成为有1200张床位的养老示范基地。该区还投入500万元,加快推进21家区、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建成后,床位数量将达到480张,为居家养老提供了硬件保障,夯实大众养老的基础。
发展“医康养板块经济”
当前,梅江区正充分整合市人民医院、东山健康小镇等资源,谋划发展“医康养板块经济”,完善养老产业的合理布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广大老年群众提供更加规范、优质的养老场所。
据悉,东山健康小镇项目依托东山教育片区的文化资源和山、水、林、田的生态基底,着力打造成为以医疗产业为支撑、以养生养老为特色、以客家文化为情怀的梅州市特色小镇先行地,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养生保健和文化体验为主导的医疗旅游及康养产业。去年8月,该项目获批成为“广东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按照规划,至2020年将建成以东山医院、云体检中心、南药科研中心、全龄段智慧康养社区、养老公寓、日间托老中心、健康文化产业街区等为主的小镇示范区,初步形成“医、药、养、文”四大板块产业链雏形。(钟兴明 曾仕谦 钟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