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调查研究是人大工作的一种常态。做好人大调查研究工作,应该做到“四忌五要”。
一忌“调不动”。调查研究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写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毛泽东花了32天时间进行实地考察。而今,一些调查研究却成了“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召开个座谈会,听听相关部门情况汇报,要么就是忙在机关里,活跃在会议上,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到基层调查研究。何况,当今社会,通讯、信息技术日趋现代化,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需要的数据和文字材料都可从网上查找,愿意动身子下基层搞调研的自然就少了。
二忌“查不清”。领导未到,电话通知先到,部门先是准备材料一套,统一口径再作汇报。调查研究者的目光和思想让部门牵着走,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要么就调查方法单一,要么就怕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不愿细查。试问,这样的调查研究还能摸到真实情况吗?
三忌“研不透”。调查之后,需要对调查得来的情况和材料进行认真深入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提炼。这可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要花工夫和时间去把调查的情况和材料经加工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只满足于罗列现象,不触及问题的实质,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离调查研究的目的失之千里。
四忌“究不出”。毛泽东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调查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就是要弄清情况,找到原因,更重要的是提出意见,做出决策。不要情况听了不少,基层跑了很多,材料报回一大堆,但就是找不到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不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不做也罢。
说完了调查研究的“四忌”,来谈谈人大调查研究中的“五要”。
一要“选题准”。既应把握重点、热点、疑点,又要特别强调其时效性。就议题调研来说,一般都年初确定议题,并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而在出现某些群体较为关注,代表提出建议而行政、司法机关尚未纳入视野的问题时,人大常委会应及时调整计划,安排力量进行调研。否则就会失去时效性,出现某些“漏监”的问题。
二要“报告实”。调查报告要客观地反映调查的真实情况,调查报告最常见的问题是与监督对象的相关报告雷同。笔者曾选取这两类材料对照阅读,有的简直如同抄录,只是在角度、术语等方面作些调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作风浮漂,喜欢“走捷径”,其次,是想尽量同监督对象“保持一致”,以免棱角过露。这同有些地方人大在监督中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倾向密切相关,如果听任这种现象蔓延,人大的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是通过会议形式集体行使职权,围绕议题开展调研的任务比较重,议题调研的目的是为常委会委员参与审议提供参考,所以应努力保持素材的原貌,尽量减少人为的雕琢。特别是在调研报告中很大比重的“主要做法”、“主要特点”这类文字,一般都经过综合、归纳、概括,容易失真,也容易同监督对象的报告雷同,应特别慎重。
三要“跟踪紧”。人大调研成果的转化,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调研成果转化为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或意见、建议;第二阶段,从权力机关会议成果转化为行政、司法机关的决策;第三阶段,转化为实践,这就比其他机关调研成果的转化多了一道程序。程序不能跨越,工作不能半途而废,跟踪调研的任务就加重了,有的只跟踪到被监督机关开会、发文或制定整改措施,对落实情况却很少过问,这样的跟踪调研是不彻底的。
四要“力度大”。因为调研对人大行使职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高人一筹,先人一步,人大调研成果才能使监督对象心悦诚服。所以,必须加大投入,强化人大调研工作。应有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指导、协调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各部门的调研。从人大代表特别是常委会组成人员来说,应尽量参与调研,而且将其调研任务量化。人大机关调研部门应该加强,比如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交流与沟通,把各级人大常委会研究的力量整合起来,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合作开展研究。
五要“态度好”。一是要带着真感情“心入”群众,“心入”基层,“心入”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报着三个“心入”去调查研究,才能体会到群众的需要和愿望,才能了解到群众想什么、怨什么、盼什么。才能与群众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二是要迈开步子“身入”群众。发达的交通工具、现代传媒代替不了与群众的面对面沟通交流,中央“八项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多地与群众接触、沟通、交朋友,访贤于百姓,问计于基层,求知于实践,和群众谈心事,议发展,只有“身入”基层,才能接触更多层面的问题,对基层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群众的关系也才密切、感情才更浓厚。三是要放下架子“听入”群众。调查研究中,发挥两耳朵的作用至关重要,多倾听群众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多倾听是广开言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有效途径,多倾听就可多比较,从而为科学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王乔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