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推动教育再上台阶
——梅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0月28日,田聪谋副主席率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调研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委员们一行先后深入到长沙镇中心小学、水白中学,现场参观校园环境、教学生活设施,召开座谈会听取长沙镇中心小学、水白中学关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情况介绍,听取区教育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教育“创强”成果、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的主要做法和工作亮点介绍。委员们围绕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学校布局规划、师资编制、校园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梅江区现有各类学校105所,义务教育中小学43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2所、完全小学24所、教学点4个;现有在校学生6244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5810人(初中9181人、小学26629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9536人 [非梅江区户籍17793人] 、留守儿童668人);现有初中专任教师918人、学历达标率100%,小学专任教师1582人、学历达标率100%。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足于办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巩固和发展“省教育强区”成果,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倾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各项政策,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强化防流控辍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区全部中小学校均已建成规范化学校,城乡同类学校在基础设施装备、育人水平等方面基本均衡。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入学机会方面:
一是我区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有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要求,据统计,2013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非梅江区户籍的学生有15300多人,占我区在校生总数的42%;非梅江区户籍学生中在我区公办学校就读的有14100多人,占非梅江区户籍学生总数的91.8 %。按小学750元、初中1150元的标准计算,各级财政共拨付非我区户籍义务教育公用经费1313.95万元。
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梅江区慈善总会、区教育局、区妇联等单位协同工作,形成“对孤儿、留守儿童、因病致贫家庭儿童就读和生活予以资助”的响应机制。
三是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我区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有3个镇(街)建立了随班就读资源课室。
(二)保障机制方面:
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专门成立了梅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政府是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专门制定了《梅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到责任明确,层层落实责任制。
二是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做到专款专用,没有出现挪用、贪污、克扣和转移现象,义务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我区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依法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健全投入制度,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使财政拨款首先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需要;制定并有效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三)教师队伍方面:
一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我区2010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我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合理,生师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备合理,教师配备达到省定编制标准的97.14%,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专职教师按教学工作需要配足;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超过了国家或省的平均水平。
三是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我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经费;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正、副校长竞争上岗制度,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四)质量与管理方面:
一是各中小学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规定开足开齐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充分发挥学校体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拓展学生文体活动空间,把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和公布制度,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上报工作,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
二是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读按“就近入学、统筹安排、随机派位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不存在与学校录取相结合的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竞赛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存在重点校和重点班。严格按照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编排课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杜绝学校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补课,确保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
三是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部署,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理念,通过成立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将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与学校督导年度考评和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完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优质发展。几年来通过多方筹资,着力解决完善了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足、改建运动场、教学设备等突出问题。一是继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三校”的规划建设,将伯聪中学改建成实验中学,在万象江山侧26亩市政府储备地规划新建实验小学,将龙丰小学改建成实验幼儿园,现已争取到市政府无偿划拨实验小学建设用地,实验中学1栋教学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校”的校园规划设计、立项报建等工作正在进行中。近三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和维修、运动场改造。新建了校舍6栋,新增建筑面积共24569平方米;维修了校舍16栋,维修校舍面积共28267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共8项。二是继续完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2010年9月以来,区委、区政府共投入600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标、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完善了辖区内学校校园网、计算机室、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图书室等设备设施,使全区中小学校的教学、体育、卫生设备设施、各种学科功能场室、图书藏书量、报刊订阅数均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标准。目前,全区中小学多媒体电教平台课室覆盖率近90%。三是大力推进中学理、化、生及小学科学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改造建设。近年来,积极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实验室53间,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中小学实验室“建、配、管、用”的整体水平。
(二)加强教师培训,师资水平整体提升。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当前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在加强中小学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推进我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是每学年从城区学校挑选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规定城区学校获得“中高”或“小高”职称的教师在聘用前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二是帮助对口帮扶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研水平。每学期选派1至2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现场上1至2次优质示范课。三是大力支援帮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物资和资金援助,捐赠教学仪器设备、教具、图书资料,参与扶助贫困学生等工作。
(三)规范办学行为,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一是规范教学管理。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科学安排教育教学作息,禁止违规补课;规范学籍管理和编班行为,均衡配备任课教师,切实遏制大班额现象。二是规范学校校务管理。切实贯彻《广东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省“五严”规定,杜绝“校中校”、“重点班”、“强化班”等违规行为,严格限制学校班级数和班额数,认真落实减负增效工作措施。三是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学校品牌发展战略,营造“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特色办学氛围。各学校着眼长远,创新理念,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彰显自身特色。
四、意见建议
(一)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我区倾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资金投入大,在推进学校基础建设、优化办学条件等方面资金缺口大。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要进一步扩宽筹资渠道,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教育各项建设投入,另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动员、吸纳乡贤、企业家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支持。
(二)推进“三校”建设,力促学校均衡布局。梅州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尤其是江南新城的飞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造成江南片现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部分学校班额较大。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切实解决“大班额”等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加强协调,加快推进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的规划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均衡。我区农村学校学生人数普遍偏少,部分学校存在体育、美术、音乐等小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建议区教育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通过教师招聘、教师统筹调配、教师交流支教、教师转岗培训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全区教师均衡配置,促进学校均衡发展。